唐朝饮茶之风「唐代饮茶之路向北」

综合百科 2023-11-20 21:12:55 0

唐人的贵茶有一个南风逐渐向北方传播的过程。魏晋南北朝时期,产茶越来越多,陕南、淮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到处都是茶园,饮茶之风也随之流传。然而,当时北方并不流行茶。大多数北方人不习惯喝茶,甚至有些人以此为耻。中唐左右,饮茶开始向北方传播,茶叶运输的主要通道是隋唐大运河。

唐朝饮茶之风「唐代饮茶之路向北」

促使唐代饮茶北移的三大原因。

是什么让唐代的饮茶北移?

第一,佛教的发展。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佛教弟子的重要修行之一就是打坐。因为喝茶的提神作用,一时间,茶叶在气候适宜的南方山区和寺庙被广泛种植,饮茶风气在各寺庙迅速传播,甚至出现了“茶佛是瞎子”的说法。到了唐代依然如此,尤其是以禅定、斋戒、禅修为主要内容的北方禅宗兴起后,在北方,茶成为了一种与之相伴的特殊饮品,几乎每个寺庙都没有茶。僧人饮茶蔚然成风,民间佛教徒自然纷纷效仿。于是,借着佛教的力量,民间饮茶由南向北,遍布全国。

第二,文人的推崇和张扬。正如诗人桑娇然所说,“俗人满酒。谁能帮茶闻闻?”在文人的心目中,茶是清纯脱俗的代表,与大多数文人的审美趣味不谋而合。而且,茶还能激发思维,所谓“三碗搜穷,才五千卷字”。唐代文人创作了大量与茶有关的诗歌,如顾况的《茶赋》、元稹的《一字至七字诗》。这些作品为茶在唐人尤其是北方人心中的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文人爱茶、赞茶、互赠茶、谢茶,都有可能被民间模仿。从这个意义上说,茶能够进入寻常百姓家,成为家喻户晓的饮品,文人墨客的推崇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第三,江淮茶产业发展迅速。中唐以后,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单一的农业经济格局被打破,农业、手工业、商业齐头并进。在江淮地区,丘陵和山区被大量开发,种植各种经济作物,茶树就是其中之一。江淮地区的茶叶种植技术已经有了明显的突破,部分地区的茶叶产量相当大,绝非南北朝时期的寺庙茶园可比。

自唐代以来,江淮地区凭借其良好的交通条件和地理位置,商业发展迅速。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其水运的发展,并使该地区的商业和贸易渗透到四面八方。

大运河,饮茶的催化剂。

由于上述三个原因,饮茶的时尚大约始于中唐时期,并流行于全国各地。但值得注意的是,僧人、文人对茶的崇拜使人们自觉接受茶,茶产业的发展只是为饮茶提供了物质基础。要让这种时尚在饮茶尚未完全普及的北方和以肉类、奶酪为主要食物的游牧地区盛行,需要一个合适的催化剂,那就是大运河的作用。

隋唐大运河是在杨迪的伟大事业中开通的,它从北到南,流经繁荣和人口稠密的江淮地区。到了唐代,由于茶叶产地多在南方,如巴蜀、江淮、湖南、湖北一带,茶商多从这些地方集散贩运,不排除沿陆路北上的可能。但在唐代,水运便于大宗货物转运。因此,沿运河北上无疑是茶商们的最佳路线选择。因此,可以说大运河促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