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文化发展史_山东茶文化发展史
综合百科 2023-11-20 21:40:26 0根据陆羽的记述,神农是中国第一个发现茶的饮用功能的始祖,而西周时期鲁周公使茶名扬天下。因此,山东茶文化源远流长。饮茶在山东普及,始于唐宋。在的《李》(公元762-779) 《封氏闻见记》中记载“南方人爱喝茶,北方人初饮不多。在开元中学(723年左右),泰安灵岩寺到处煮茶,从此成为一种“效仿”的习俗。到了中唐时期,北方饮茶风气更盛,江南的茶叶大量长途运往华北,从邹、齐、沧、狄,一直到靖宜。自宋代以来,茶已成为山东人的日常用品。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而“孔孟之乡”山东作为中华礼仪之邦,崇尚中国传统的礼仪文化。客人泡茶是很多地方的民俗和礼仪。茶含有“礼”的象征。
山东不仅有喝茶的风气,还产茶。755-79000根据竺可桢的研究和相关考古资料指出,四五千年前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气候是湿热的,所以古时候这个地区有茶的传说是可能的。之后气温突然转冷,让茶消失了。据地方志记载,山东元明时期,昆嵛山曾有过茶叶生产的组织,“茶场举”。《中国茶叶历史资料选辑》 1979年,有报道称,1940年,日本石川县茶叶组合副社长本山龙一来到山东考察种植茶叶的可能性。在津浦铁路沿线北纬36以南的荒野中,发现了一棵独特的大茶树,“粗有三臂,高达五尺”。
同年日本刊《中国茶叶》报道了这一发现,并发表了大茶树的照片,但没有山东省茶叶实验和生产的记载。新中国成立后,山东于20世纪50年代开始从南方引进茶叶。1952年至1966年期间,山东省进行了“南茶北调”试种。从1966年起,山东省开始有计划地发展茶叶生产。在对山东省适宜茶树生长的土壤和气候条件进行全面调查后,选择了三个地区进行大规模试种:
(一)东南沿海茶区,包括崂山、胶南、日照、莒南、莒县、五莲、临沭等市县。
(2)山东中南部茶区,包括沂水、沂南、平邑、蒙阴、临朐、泰安、新泰、莱芜、费县、仓山、郯城、枣庄等市县。
(3)胶东半岛茶区,包括海阳、乳山、文登、荣成、穆平、蓬莱、招远、莱阳、即墨、平度等市县。
其中,东南沿海的茶叶种植面积已巩固在2万亩左右,几乎不存在冻害问题。茶叶种植的经济效益高于同等条件下其他经济作物的收入,是山东省最适宜的茶区。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继续坚持“南茶北引”方针,大力发展茶叶生产,取得了显著成就。山东省茶叶生产经历了五个阶段,现已形成三大重点茶区。
1.零星种植阶段(1952 ~ 1961年)
1952年,台安县率先在徂徕山种茶。1959年,省商业、农业、林业、供销部门从安徽黄山引进茶树种子,在东南沿海七县种植约330hmz。除了青岛中山公园剩下几只,其他都死了。1960年,从中国茶叶研究所运来茶籽,在省园艺研究所(泰安)种植。方法就像种小麦,冬天就死了。
2.计划引进阶段(1965 ~ 1970年)
1964年,省委书记谭启龙到青岛考察,在中山公园看到了活的茶树,把引种任务告诉了农林、商业、供销等部门。1965年首先在五莲、青岛、临沂等地种植。1966年扩大到淄博、烟台、潍坊、泰安等地。在总结以往引种失败原因的基础上,提出种茶的地形必须是迎风向阳的山坡,并处理好播种质量、出苗和越冬三个关口。1967年在26个县种植了近130hm2,成活率为45%,1968年为85%,1970年种植160hm2时为95%。从此得出山东种茶必须做好四个结合:种茶与造林(防护林)相结合,种茶与深耕改土相结合,种茶与水利建设相结合,种茶与畜牧业相结合。
3.种子扩大和高产研究阶段(1971 ~ 1980年)
1972年9月16日,《茶》发表了山东省“南茶北调”成功的报道。1973年10月,国家农业部和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在山东、西藏、新疆、陕西、河北、辽宁六省(区)日照县召开了“南茶北调西调”经验交流会。与会专家认为山东省“南茶北调”是成功的。这一结论打破了长期以来茶叶不能种植在北纬30度以北的理论。到1978年,全省茶园面积达到近7300hm2,后来在日照、胶南、五莲、荣成等地安排了茶叶高产栽培试验,促进了茶叶产量的提高。
含硒的茶叶有什么功效和作用?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

白君子之交淡如水(论友谊的真谛)

茶与道的关系是什么?

茶叶茶汤水浸出物多少(浸泡时间和水温对茶叶浸出物含量的影响)

梁河回龙茶价格(了解梁河回龙茶的价格和品质)

苏州茶叶店推荐,品质保证,让您品味不同茶香
